剛回台灣的時候,在光點看了幾場電影〝彼德.布魯克與賈克.大地的回顧展〞。雖然都是一些三十年以上的老電影,但這些電影都跨越時間的淘汰,仍然精采如昔。其中彼德.布魯克的電影《馬哈∕薩德》,更是完美的經典之作。
說它是一部電影,還不如說它是《馬哈∕薩德》劇場電影版,因為這齣戲是先有劇場演出在先,然後導演再將劇場表演拍攝成電影,無論是導演手法、演員表演、乃至劇本與舞台服裝……等等的細節,都已經名列我心中表演作品的前五大傑作。我真的認為,娛樂與藝術並不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但我也承認,有些表演假藝術之名,讓觀眾對「藝術」兩字有了先入為主的排斥感。藝術是走入人群的,那些不關心社會的假藝術無法稱之為藝術,只能稱為自我沉溺。
〝戲劇最嚴格的考驗是在於:一場演出後,留下的是什麼?因為戲劇過程中激烈的情感、逗樂的地方或是卓越的論點都會被遺忘、消失,只有當觀眾那種想要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慾望與戲中的感情和論點有所聯結時,才會有東西在腦海裡燃燒起來,在記憶中留下痕跡、圖像、畫面、氣味,留下的是這個戲的主要形象,在一晚之內就有可能改變某些觀眾對生活的看法。〞---《布魯克》王婉容 著
我想將此文中的「戲劇」一詞改為藝術創作,而在我心中,這便是我所期待的劇場,也是我的自我期許。那晚,看完電影後,我又開始重新翻閱以前大學時代的劇場書籍,以前最討厭的劇場理論,現在讀來卻是津津有味。我一邊讀書,一邊反省,台灣的劇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做劇場的很少看劇場?為什麼社會大眾也不喜歡走入劇場?而上面的這番話已經給了我解答。
布魯克認為︰劇場必須有戲劇衝突,必須有大眾關切的主題,必須能帶給觀眾改變與慰藉,讓觀眾產生繼續需要參予的渴望與需要......。所以這是演出結束後,所留下的,並在觀眾心裡繼續發酵與激盪的。如果表演創作者能深入人群思考這些主題,作品便不會讓觀眾覺得高深莫測與敬而遠之,同時也不會只有一時炫目的娛樂,無法經歷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