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音踏聯合計劃》的首演

今天晚上去看了《音踏聯合計劃》的首演,演出集結一群喜愛踢踏舞,又各有所長的七年級生,共同展現他們對創作的思維與熱情,也看見他們決定走向一條艱辛的實驗道路。

要完成一場踢踏舞演出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光跟樂團合作或是群舞編排,就足以消耗許多腦細胞,而他們的創團作品,卻大膽結合許多對踢踏舞來說陌生的元素:京劇、默劇、琵琶與火舞,如何將踢踏舞的節奏特質融入,將是創作中的挑戰,而我也看見康康在其間的大膽嘗試與小心翼翼。

整體來說,演出是好看的,每一個元素都發揮所長,默劇與口技結合的表演尤其搶眼,而且也彌補了踢踏舞敘事性的不足,並為整晚演出加入了許多幽默。京劇的橋段則為舞蹈的畫面增添另一種不同的視覺,並讓我有其他更延伸的想法,讓踢踏舞不只是擔任傳統的鑼鼓點的角色,在構思上可以更為大膽,是不是可以兩位表演者共同扮演鐘魁,一位是傳統的京劇鍾馗,談的是「形」;一位用踢踏的節奏來扮一位現代鍾馗,談的是「聲」。然候用兩種不同的角度同時去表達相同的主題,我光是想就覺得很有趣。

另外,跟鼓或是鍵盤合作的演出片段,則是一般踢踏舞常見的表演模式,雖說是一般,卻也最容易看出舞者聆聽音樂與處理節奏的特質。重點不在會多少舞步,而是在這有限的腳法中「玩」出無限可能,當然,康康在這方面已經顯露出他的專長。而我個人觀察,這次與鼓合作的難度較高,因為兩者都是打擊樂器,如何玩出語言,並保持和諧的狀態,還要考慮到段落的呼吸,則是一項挑戰。

「踢踏」的特質是如音樂般的節奏,而這也是它的局限。單純的「踢踏」很難說故事,所以需要「舞」,因此這也是節奏踢踏會讓一般觀眾看不懂的原因。所以欣賞節奏踢踏時,觀眾必須先認為自己要去「聽」音樂會,而不是「看」舞蹈表演。

除了「舞」可以說故事外,還有什麼可以說故事呢?「影像」,所以這一次演出中的影像設計向觀眾敘述一個台北上班族的故事,然後踢踏則單純的擔任聲音的角色,在整晚強調「聆聽」節奏的踢踏表演裡,這段有故事的踢踏表演另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最終與火舞的演出,是表演的高潮,節奏加上火,基本上就是一個既定的完美組合,特別是當火燒到舞者腳下的地板時,觀眾都驚呼連連。

整體來說,演出是由許多小品集結而成,每一段演出都各有趣味,也能感受到一群年輕人對表演的熱情,加上編舞者康康對踢踏舞始終都有他個人獨到的見解,讓他沒有迷失在跨領域的迷宮裡,相對的卻踏出了難度頗高的第一步。這第一步讓我看見了一個可能,同是跳踢踏舞的我也知道這一步踏的不容易,但我樂見於它的開始也希望在這一步之後能看見《音踏》日趨完整的作品。

如果你還沒有買票,那麼請相信我,這演出值得你跑一趟淡水!!也歡迎大家呼朋引伴,支持這群年輕人繼續保持創作,在這小小的台灣島,能有能力與熱情保持創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No comments :